墨顿微微一笑道:“这并不难,在渭水大桥的东南方,有一座三层高的楼房,乃是修建渭水大桥的总部,墨家村将会紧急将其改造成五层,让李总工居住于最顶楼,再配上墨家专门准备的观星台一般无二的望远镜,足以将整个渭水大桥尽收眼底,一览无遗,李总工哪怕是足不出户,亦可对渭水大桥了如指掌。”
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!”众臣心中不由自主的浮现出墨顿的这首诗篇,却没有想到墨家子竟然在此将这首诗运用的淋漓尽致,观星台的望远镜可是可以观察月亮的神器,用来观看渭水大桥未免有些大材小用了。
张亮不由冷哼道:“简直是可笑,修桥又岂是登高,李总工就是看得再清,又岂能远在桥上的工人又岂能听到,如何监督建桥进度。”
一众大臣纷纷颔首,张亮所言甚是,哪怕李云站在五层楼上看的再清楚,恐怕也是鞭长莫及,无论传达还是督建总会迟了一步,很容易出现差错。
墨顿早就想到此策,点头道:“所以说,这就需要有一个人来充当李云的左膀右臂,代替李云督造大桥,而恰好,在李云身边正好有这么一个人,从渭水大桥修建开始,他就一直参与,而且居功至伟,除了李云,对渭水大桥最熟悉的恐怕就非他莫属了。”
“他就是算学一脉的祖名君!”墨顿掷地有声道。
“祖名君!”
众人纷纷颔首,在墨刊的报道中,李云修建渭水大桥,精通抛物线的李云可是说是居功至伟,二人都是博学多才,各有所长,成为莫及之交,引为知己。
墨顿昂然道:“李云负责设计和规划,再由祖名君负责传达和督造,二人相互配合,互补长短,定然可以将渭水大桥如期完工,这何尝不是一段伯牙子期的佳话,定然永为后世流传。”
“伯牙子期!”满朝大臣心中一动,他们都是熟读诗书之人,自然对伯牙子期的故事极为熟悉。
相传伯牙善鼓琴,钟子期善听。伯牙鼓琴,志在高山,钟子期曰:“善哉,峨峨兮若泰山!”志在流水,钟子期曰:“善哉,洋洋兮若江河!”伯牙所念,钟子期必得之。子期死,伯牙谓世再无知音,乃破琴绝弦,终身不复鼓。
伯牙子期互为知音让多少人为之向往,如今他们却恍然发现,李云和祖名君之事岂不是正是大唐当代的伯牙子期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